当前正值冬修水利建设的“黄金期”,开平市抓住近期晴好天气,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冬修水利热潮,为水塘河道“舒筋活血”,改善水生态质量,为来年的春耕生产用水、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夯实基础。
近日,记者在大沙镇蕉园村看到,两台大型挖掘机正在同步作业,分区进行着农田灌排沟渠淤泥清理工作,为来年的稻田耕作、蔬菜种植创造良好条件。而在大沙村委会东方村的冬修水利现场,同样热火朝天,村党员干部组织村民志愿者齐上阵,分工协作,利用锄头、铁铲等工具,清理了堵塞沟渠的杂草、淤泥、石块等杂物,使淤积多时的沟渠恢复通畅。
大沙镇大沙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熊志明:村民都很积极自发参与清淤。清淤完成后,我们打算对该灌溉水渠按照‘三面光’的标准进行修复,达到引流的效果,方便群众灌溉和排涝。”
东方村毗邻圩镇,畅通这条水渠后,汛期困扰圩镇周边群众的“水浸街”问题将得以根本解决。此外,村委会也将组织各村村民,在其他自然村进行高标准农田水利的修复,确保农业增产,农民增收。
在月山镇聚龙村清淤通渠现场,挖掘机隆隆作响,在渠道内进行挖土作业,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。受多年自然环境因素影响,聚龙村的灌溉渠道积淤、杂草丛生,导致排洪与灌溉功能逐渐减弱,严重制约了农田灌溉用水。因此,聚龙村于1月11日对该渠实施“三面光”工程,预计春节前完工。
月山镇钱一村委会聚龙村村民麦长莲:“之前浸没了禾苗,影响收成,修好这条渠,就不用怕水浸。”
同样喜笑颜开的还有天湖村委会龙田村、麦边一村的村民。如今,经过清理的天湖村渠道重新焕发生机,水缓缓流向灌区的各个角落,带来春的希望。
月山镇天湖村清淤通渠工程总长度5000多米,共投资约10多万元,于去年11月中旬动工。工程建成后将滋润渠岸2000多亩农田,着力打造水清河畅、岸绿景美的和美乡村。截至目前,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。
现在,蚬冈镇长乐村的河道变宽了,河道及周边也不见了垃圾、杂物,行洪能力大大增强。该村村民敖洽权感叹,河道有了新模样,大家都由衷高兴。
蚬冈镇长乐村村民敖洽权:“以前河道两岸长满了竹子、杂草,过水能力很低。现在清理干净了,河道变美了,过水能力变强了,农民取水灌溉也更方便了。”
蚬冈镇副镇长关院红:“至目前我镇已完成8.1公里的清淤。下一步,我们将建立健全清淤管理制度,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,抓住冬春时节的黄金时段,进一步开展清淤工作,为改善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,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夯实基础。”
此外,沙塘镇对农业灌溉主要渠道也进行了一次“舒筋活血”。按照“防洪、排涝、灌溉”的功能定位,沙塘镇红岭村下大决心解决沟渠灌溉不畅及河道、塘坝淤塞等问题,有力保障耕地排灌安全,助力红岭村创建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。
沙塘镇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清淤工作,激发群众对家乡、对农村、对生态环境的热爱,营造“人人出力清淤泥、个个建设美家乡”的共治共享良好社会氛围。
沙塘镇红岭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劳北汉:“红岭村组织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水塘河道清淤工作,着力保春耕、助生产,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。截至目前,共投入6万多元,发动党员志愿者和群众65人次,出动机械40班次,清理农田灌排沟渠3.2公里,清淤总量约4000立方米。”
沙塘镇副镇长胡伏龙:“入冬以来,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河道、水塘的清淤行动,企业、村民及党员干部都利用好黄金时机,对所有需要清淤的地方进行了一次大清理,现在河道景观都得到了改善,为推动沙塘镇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”
今年,开平市水利局把开展水塘、河道清淤工作作为今年冬修水利的重点,解决部分水塘河道污泥淤积、排水不畅、功能减退甚至丧失等问题,提高农田灌排沟渠防洪排涝能力,构建美丽乡村生态河道“网络”,并抓紧修复水毁水利设施,加快完善防汛工程设施体系建设,优化水资源配置。
开平市水利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李祖华:“开平市2024年汛期前需清淤疏浚任务量为189.27万立方米,其中需完成清淤疏浚山塘3个,需完成清淤疏浚水塘94个,需完成清淤疏浚农田灌排沟渠148条,长度共192公里,需完成清淤疏浚河道44条,完成长度共128.7公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