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全面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关于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要求,在省自然资源厅统筹指导下,近年来,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处于“承东启西”关键节点的江门开平市,结合本地发展实际,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,着力破解组织执行难、耕地碎片化、资产资源闲置、生态功能退化和产业结构单一等发展瓶颈。
一是“三级联动”引领全域实施“一盘棋”,破解统筹执行难问题。构建“1 个领导小组办公室+1 个工作专班+N 个项目小组”的组织架构,强化县镇村联动。搭建市属部门、地方政府、国企联合商业银行的综合筹资平台,确保项目投融资、建设和运营。扎实推进开平市及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,充分衔接上位规划及专项规划,一体化攻坚土地资源零散、圩镇生活环境、农房风貌管控等短板。
二是“耕地保护”耕好现代农业“一块田”,破解耕地碎片化问题。通过农用地整理项目,将 712 公顷园地、草地等非耕地类整治为耕地,有效降低零星耕地图斑比例 5.08%。谋划实施 4130 公顷耕地集中整治项目,预计完成面积 12.3 公顷,提升耕地质量等级 0.05,实现区内耕地连片度提升 10.63%。谋划实施 159 公顷低效用地提升项目,围绕发展全域旅游,计划引入 23 个乡村农文旅产业,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。
三是“腾笼换鸟”激活零散资源“一池水”,破解资源闲置化问题。用好“增减挂钩”,组织对空心村、闲置空置农房、低效闲置建设用地的建筑物进行拆除、土地平整、耕作层恢复等,按实际 情况复垦为耕地、园地或林地等,预计完成腾挪建设用地指标 44.6 公顷,节余用地指标 14.4 公顷,形成节余指标交易收益 3.34 亿元。用好省级设计下乡试点机遇,聚焦盘活存量土地,拓展城 镇发展空间。采取“产权不变,政府代管”等模式激活历史资源禀赋,策划“红色文化+碉楼文化”红色游线。
四是“环境整治”共绘乡村振兴“一幅画”,破解生态功能退化问题。开展 96.4 公顷的潭江碧道、蚬冈碧道建设项目,打造潭江滨水生态维育廊道,串联赤坎古镇—百合圩—北降半岛—蚬冈 圩等重要侨乡节点,为公众提供休闲场所。依托改善水流、泥沙运动和河床冲淤部位的工程,开展新桥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共 114.3 公顷河流流域整治,调整、稳定河道主流位置。
五是“多产融合”做好产业振兴“一本账”,破解产业结构单一问题。积极衔接江门市八镇联动发展建设与“开平—台山”整县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建设,形成优势互补、错位发展的产业新格局。发展多元业态,大力引进优势现代农业、景区观光、特色民宿、餐饮、文创、红色文旅等 6 类产业,预计带动 50 家企业 (团队)落户开平,增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1500 元,贡献税收近 15 亿元。
相关附件: